【本报消息】澳门大学校友会八澳门大学青年委员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年纪念活动系列第八届澳港论坛之“创业守业、突破有望”大湾区经济发展研讨会昨举行。有讲者表示,政府可多给予青年参与高新科技项目机会,培育及吸纳人才回澳·另有讲者认为澳门相关法律、政策、成果转化机制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论坛昨上午十时假皇冠假日酒店举行。高教局高等院校学生厅长陈旭伟、澳大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陈靖涵、澳大校友及发展办公室主任林钰仪、澳门青年创业智库协会会长关伟霖等出席。
澳门大学校友会理事长葛万金表示,澳门拥十所高等院校,每年投入资源极为丰富,可惜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上空白一片,未能把学研的优势生产成品投入市场,争取利益达可持续发展,期望藉论坛加快本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有发挥空周助留人才
利安铁路咨询公司董事彭威伟表示, 研究成果产业化正是湾区长处,澳可把 研发技术带进内地,惟目前最大难点是企业缺乏资金的持续投入,以及市场对新产品欠缺认知等。他认为可利用香港金融优势融资、在珠海广州一带做生产,并进驻在湾区,拓湾区市场。
普强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创人何威涛指出,该公司投入在人工智能领域,在美威、台湾、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均有分部。他认为当局扶持青年创业可给予瓷金以外的支持,如优先让本澳青年取得参舆高科技项目机会。参组高科技项目非如想像般闲难,关键是要有接触机会。常有高科技公司落户澳门或项目在澳,可规定把本澳青年纳入其中。本澳不缺人才,反而欠缺高新项目、参项目的机会,不停参与科技项目才能令博队急速成长,这亦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诱因,否则人才认为在澳没有发挥空间,更遵致其流向其他城市。至于澳门青年参舆项目能力,人才业非全能,可以分拆项目,逐步提升能力。
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小
创业方面,初创企业九死一生,寄语创业者最先在企业累积更多经验,政府则可做出本澳在内地创业成功例子,多鼓励年轻人走出舒适圈,创造可能性。 另外,宜吸引天使投资进驻,或由政府参与设立投资机构,解决融资问题。 澳明芯创始人王志炯提出,大湾为澳明青年创业带来巨大机遇,但本澳青创者遇到问题包括:一澳门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太小;二、澳门缺乏创新资本 市场,依赖政府投入;三、青创者对内 地市场政策了解不足;四、人员流动性强,人才流失遵致组建博队困难;五、 澳门相关法律、政策、成果转化机制不适用时代发展需求等,以上问题仍需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