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将增加COVID-19的重症率及死亡率

高血压不只是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糖尿病、肾脏病等重大慢性病的风险因子,更可能增加COVID-19的重症率及死亡率!

每年5月17日为世界高血压日,台湾省国民健康署指出,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死于与高血压直接相关的三种疾病,并呼吁疫情期间,更应做好自我血压的监测工作,注意血压变化,才能远离高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血压控制要在130/80以下! 助降低中风、心血管疾病风险

亚东纪念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吴彦雯医师接受《潮健康》采访表示,今年高血压治疗指引更新版本中有两大重点,第一强调居家血压的重要性,鼓励民众正确执行「722」,以利于稳定控制血压;第二是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统一将高血压标准下调为130/80毫米汞柱。

*「722」,即每周7天量测血压,每天早上起床与晚间睡前共量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每回需隔1分钟),但若2遍血压值超过10毫米汞柱,就得量第3遍,并记录数值供医师参考。

吴彦雯医师指出,数项大型研究如2015年《SPRINT》研究,以及近年两岸地区针对亚洲老年人的《STEP》试验,都已证实血压控制较低的族群能减少心脏、肾脏病变,以及降低中风、心肌梗塞和肾病变风险。若能将高血压控制在较低数值,可得到较好的器官保护,尤其是中风、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将显著下降。

老年人控制血压标准可较宽松?

吴彦雯医师表示,老年人的确有药物敏感度、姿势性低血压或多重药物交互作用等考虑,端视本身为「健康高龄」或「不健康高龄」的状态。老年人如果以130/80毫米汞柱为标准,没有不舒服或副作用,应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标准之下,有助于减少中长期并发症,更能保护器官。

高血压会增加确诊重症与死亡率? 居家务必量测3数值

疫情是否导致高血压控制不良?吴彦雯医师表示,去年疫情爆发时的确回诊率下降近5成,今年虽然Omicron确诊人数攀升,回诊率却只略减5%-10%,显示民众逐渐了解疫情之下高血压等慢性病控制的重要性。另外,也有部份民众长期忽视血压数字,直到接种疫苗才开始重视血压问题。

Omicron病毒传染力强,小区感染率预计将持续上升,吴彦雯医师指出,每个人接触病毒演变成重症的机率差异非常大。综合多个观察性研究发现,若只有高血压一项风险因子,演变成重症或死亡风险约上升一到两倍。但如果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再加上其他风险因子如年长、抽烟等,重症与死亡风险将大幅上升,不可以道里计,必须非常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