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因以大数据为基础,综合个人的当前健康状况、潜在疾病风险和未来健康风险进行整体评分,给出百分制的「健康分」,以求尽可能对整体健康进行量化评估,既可用于表示个人健康状况,也可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对于个人而言,分数越高则相对越健康,健康分不适用于85岁以上的长者。
现时科技与生活环境之下,人类的寿限约120岁;但人类平均寿命约在80岁左右,距离120岁的寿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在医疗科技进步,人类普遍面临的是「生命」延长了,但因为不健康而生病,将导致不便或卧床,影响生活与生命品质,造成痛苦苟延残喘的时间也可能跟着延长。我们将可能影响生活品质的时间当成「失能时间」。
不生病或延缓病情,降低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必须透过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才能「防未病、断欲病、缓既病」,进而有效的「延长健康的余命」
测量综合生理年龄RealAge,目的是在希望您能体会个人健康现况,可以更注重个人健康促进,让您未来能表现的更为年轻有活力。错误或不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人身体生理机能的年龄比实际岁数老化,并增加罹病机率和死亡机率。
综合生理年龄RealAge,是经研究分析海量的健康数据库,依照个人的健康危险因子(如:生活习惯、运动饮食、….等)的多寡与影响程度,分别给予正负分来计算,换句话说:RealAge=实际年龄±影响健康危险因子之加总值。
透过综合生理年龄RealAge的检测,了解健康危险因子对自己身体生理的影响程度,未来能加强良好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确实做好健康管理、预防保健与养生,以延缓老化、降低罹病与失能机率。
综合生理年龄是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来衡量的年龄,表示身体的成长、成熟或衰老的程度。米因在千万人口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库基础上,挖掘出综合生理年龄所对应的关键指标,为您提供详细、准确的大数据分析结果。
体型(如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率FAT等)数据常是健康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体型数据失衡时,往往是内在核心生化指标发生重要改变的外在表现,常是慢性病发生的先兆。临床研究指出如肥胖或过重易引起四高疾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疾病,因此日常依据体型(即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评估的结果,进行个人体型的管理,对健康管理是最简单易行且助益颇大。
米因依据逾2500万华人的健康大数据,评估您的体型,与临床标准相互比较下,找出您的体型需维持或改善的项目(含BMI、腰臀比和体脂率)与目标,并以此为根据找出健康管理(如饮食热量、运动等)的目标与方法。
透过体型评估,可以知道身体的警讯在哪,进而了解未来可能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加强个人健康意识,会更有动力依据团队健康管理目标,进行相关的健康促进作为。
您的BMI:--
同族群平均值的BMI: -- 同族群(PLM,People Like Me):与您相似的人群--与您同性别同年龄段的人群
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临床标准范围:<18.5表示过轻,18.5~23表示正常,>23表示肥胖。
您的WHR: --
同族群平均值的WHR: -- 同族群(PLM,People Like Me):与您相似的人群--与您同性别同年龄段的人群
腰围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臀围反映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情况。腰臀比值越大,腰腹或内脏就有可能堆积更多的脂肪。
临床标准范围:男性<0.92,女性<0.88。
您的BFR: --
同族群平均值的BFR: -- 同族群(PLM,People Like Me):与您相似的人群--与您同性别同年龄段的人群
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肥胖会提高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临床标准范围:男性30岁以下14~20,30岁及以上17~23;女性30岁以下17~24,30岁及以上20~27。
消瘦
体脂率偏低
BMI偏低
精实
体脂率偏低
BMI适中
健美
体脂率偏低
BMI偏高
苗条
体脂率适中
BMI偏低
适中
体脂率适中
BMI适中
壮硕
体脂率适中
BMI偏高
隐性肥胖
体脂率偏高
BMI偏低
隐性肥胖
体脂率偏高
BMI适中
肥胖
体脂率偏高
BMI偏高
「生化检验」是检测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个人健康的「参照物」来推测身体健康程度。
临床上生化检验的目的在于疾病的诊断、追踪治疗效果、病情预后指标及疾病的筛检。健检时生化检验的目的在于找出未被发现的疾病,以达早期发现;以便早期治疗,提早疗效。
生化检查除临床与健检在处理「既病」的相关应用外,我们更是可以利用相关生化检查数据与生活习性问卷,发现可能的「未病」与「欲病」,以阻断疾病的发生。
大部分生化检验结果正常与否,均会参考其是否落在正常值范围而判定。若检验数据异常,表示某种疾病存在的机率较大;反之检验数据正常,表示某种疾病存在的机率较低。
有时候,单一的检验值虽在正常范围,但受其他健康条件的影响,或许有很大的机率无法有效的反映该检验的功能,而表现失效,也就是说任一检验反应在疾病上,都有「假阳性」与「假阴性」的问题。为避免单一检验的失效,我们利用临床数据库,综合各项检验与其他条件,建立疾病预测模型,再以您的生化检验值的结果,估算个人未来各类慢性病、癌症、重大病症、失能或死亡发生的机率,这是一般健检报告无法表现与提供的。
生化检验结果反应了个人健康程度,但是健康程度又与年龄、性别有关,所以多数生化检验值正常范围应随年龄、性别不同而变化,因此我们也提供同族群(People Like Me--与您相似的人群--与您同性别同年龄段的人群)的各项检验值的平均数,以找出您需维持或改善的项目与目标,作为健康管理的参考依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愈发普遍,因而同族群平均值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例如对于中老年人群,血糖、胆固醇等四高相关指标的同族群平均值有可能显著偏高,甚至超出临床标准范围,这种情况反而更加说明定期检查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希望您能结合「临床标准」与「同族群平均值」两个维度,更加全面、客观的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
同族群(PLM,People Like Me):与您相似的人群--与您同性别同年龄段的人群
主要检查项目 | 检查结果 | 临床标准范围 | 与临床标准比较 | 同类族群平均值 | 与同类族群比较 |
---|
为预测健康人群「未病」与亚健康人群「欲病」的发生、及医疗需求人群「既病」病情的演变,团队利用海量健康与临床资料,透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疾病预测模式,将个人生活习性问卷、体态评估、生化检验结果评估等健康影响因子等资料,评估与预测个人可能罹患各项疾病的风险,并透过同族群People Like Me模式,得到个人罹病的风险倍率,若倍率高于1愈多,表示个人罹患该疾病可能风险愈高。
罹病的风险倍率代表着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的迫切性,透过有效且积极的管理,将能有效的降低风险倍率,以阻断「未病/欲病」的发生,或防止「既病」的进一步恶化。
因此,建议当倍率大于1时,宜针对高风险疾病每半年追踪检查评估一次;当倍率大于2时,宜针对高风险疾病做进一步的检查或每半年追踪检查评估一次。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头号杀手,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和血管疾病等。中国的中风发病率是西方国家的4倍。
由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约80%发生在中低收入家庭,且多发生在人的壮年期。
根据临床数据研究,癌症常是一种或多种「生活习惯病」日积月累形成「癌症病根」,在个人免疫力或健康不佳时,病根就会适时浮现为「癌症确诊」。因此癌症的防治,除须有良好的健康管理,增强体力与免疫力;慢性病患更需体会各既有慢性病对癌症可能触发的影响,了解各项慢性病的发展,并确实做好慢性病的管理,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
罹患癌症不仅影响生活品质,甚至威胁生命。但癌症不可怕,依据科学的方法早期发现「癌症病根」,早期阻断;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常可获得控制,延长寿命。
健康问题除会造成生命损失外,也会形成个人与家庭的经济压力。利用疾病现况评估与预测,可知个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慢性疾病、主要急重症或癌症,团队可预估测未来数年医疗使用(如门诊、住院、手术、用药等)的频率与相关费用趋势;从趋势图中,可体会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的重要性,持续不断健康促进,除可以改善生活(命)的品质,也能减轻或消除不必要的医疗费用负担。
从医疗费用的变化趋势与相关的健康评估预测,或可供做个人保险、投资理财等生涯规划之参考。
设算方式是以大陆主要城市(上海、深圳等地)及香港、台湾公开的统计数据,包含 GDP(国民生产总值)、NHE(国民医疗保健支出)、SHA(医疗卫生总开支帐目系统) ,比较历年数据的差异,定义各城市的相对权重,再依相关费用资料为基准,进行设算。
社会、经济环境快速改变,个人消费水平差距悬殊,此医疗费用预测结果仅取代表最大部分人的医疗健康“基础”支出数据,仅供参考。
许多慢性病是生活习惯不良所引起,故又称为生活习惯病或文明病。疾病会影响寿命长短,若能降低罹患风险,寿命就会相应延长。 决定长寿的因素很多,长寿不是一早注定的,而是通过自己的长期坚持与努力获得的。只要控制好健康风险,任何人都可以比较健康长寿。
在此部分给出的,是基于相关疾病,针对您的性别、年龄、基本健康风险等基本情况,计算各年龄的患病概率,再找出其中患病概率最高的岁数。 例如:癌症(恶性肿瘤),最高风险概率9%,疾病影响最高年岁85岁,不患病可增寿年数5年——指的是对于该用户来说,其癌症的患病概率会在85岁之前持续上升,在85岁时达到最高的9%,在85岁之后则转为下降;若终生不得癌症(恶性肿瘤),则预期可增寿5年。
最高风险概率 | 疾病影响最高年岁 | 不患病可增寿年数 |
---|
由于生化指标常是身体或疾病的内在表征,故对于改善生化指标应以整体而言之,即通过饮食运动改善或治疗疾病获得改善。整体健康风险得到改善,个人许多关键指标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当然这种改善是一定范围内的,毕竟大部分疾病是不“可逆”的,许多风险从量变到达质变后,便很难逆转并恢复原状,但可以通过合理手段持续控制。因此,尽可能早的、经常性的身体检查结合大数据评估,便是最佳的发现与应对手段。
“早发现、早介入、早阻断”,用科学的办法将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并结合客制化可穿戴或居家设备实时监测健康风险,可在目前科技手段下将疾病风险或重症发作的风险降至最低。
关于单一项生化指标的改善内容,建议可参考健检或专业医疗机构的建议资讯,并于3-6个月周期内持续追踪;另外,也可请专业医师确认原因,遵循其诊断和意见。
生化指标会经常发生改变,代表着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发生了变化。定期使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预防疾病,掌握健康。
根据您的健康状况,我们建议您在短期内对生化指标进行适当改善,改善目标如下:
主要检查项目 | 检查结果 | 健康风险 | 短期改善目标 |
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将难以有效改善,导致疾病,甚至疾病会恶化。
WHO指出慢性病(含癌症)四大危险因子为烟、酒、不健康饮食及缺乏规律运动;公共卫生也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国内外研究证实,「预防从基因、行为和饮食」三面做起。预防重点在于防止新型致病因子------肥胖或过重,而肥胖或过重又与糟糕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不足有关。所以要健康促进,应有具体的数据监测与改善致胖环境,对多数人而言,简捷有效且易于追踪管理。
那么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1.养成运动的习惯:美国医界报告,提出运动可以活化体内的血液循环,提高「自然杀手细胞」的活性,增加体力与免疫力,甚至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对抗病症。选择有兴趣且能力可及的运动,纵然体力不济者,如果能经常快走也是能达到运动的效果。
2.不可饮食过度:日常吃饭应维持八分饱;如有过重问题时,每一餐都摄取比「自己所设想」的量,再少10~30%的食物,且需注意饮食的均衡与热量摄取的控制。
3.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着「大自然的节奏」来活动,是最符合养生之道的,并保持之。
我们提供客制化个人所需的健康促进方式,透过表格可知您该如何设立量化的标准,以改善您的体型、生化值数据、饮食和运动习惯。经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作息、培养运动习惯等方式,参照米因大数据为您量化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建康管理,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您的专属计划方案
饮食部分建议 | 建议改善状况 |
饮食部分建议先肉类,
再主食,
豆类,
水果,
乳制品。
饮食部分建议先主食,
豆类,
水果,
乳制品。
|
|
![]() |
|
以米饭为主食者,每天请-- |
|
以面条为主食者,每天请-- |
|
以杂粮为主食者,每天请-- |
|
以面包为主食者,每天请-- |
|
![]() |
|
指牛肉、猪肉、羊肉家畜等,每天请-- |
|
指鱼、虾、蟹,海鲜等,每天请-- |
|
指鸡肉、鸭肉,家禽等,每天请-- |
|
![]() |
指的是叶菜(如菠菜、高丽菜)、花菜(如花椰菜、金针花)、海菜(如紫菜、海带)、菇类(如香菇、洋菇)等,每日宜多变化并以当季新鲜为主。每天请 增加--
|
![]() |
指的是提供丰富植物性蛋白质的黄豆、毛豆、黑豆、其他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无糖豆浆、小方豆干等。每天请--
|
![]() |
不含蔬菜。每天请--
|
![]() |
指的是鲜乳、保久乳、优酪乳及乳酪等乳制品。每天请--
|
说明:1、一份约一个成人拳头或手掌大 2、一杯约500cc
运动部分建议
运动项目依强度,分为低强度、中强度与高强度,各强度运动项目可参考下列所述,建议根据个人作息时间与身心负担,进行适当的弹性调整。
低强度运动 | 中强度运动 | 高强度运动 | |
---|---|---|---|
增加次数 | 每周--次 | 每周--次 | 每周--次 |
时长 | 30分钟 | 30分钟 | 30分钟 |